西藏有狮子吗?
西藏狮地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丁青县境内,系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北麓丘陵草原区。这里自然环境独特,牧歌式风光秀美,是多种珍贵野生动物、尤其是藏原羚的主要栖息地,在全球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和生态价值。
西藏狮泉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古称朅盘河、乌斯特兰苏和,发源于班公错南岸,向西南流去,流经西藏和克什米尔,长541.3公里,汇水面积2.1万平方公里。河流上游为班公错至提孜那普一段,长162公里,流域面积约为0.57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21.8立方米每秒。河谷宽窄不一,宽谷段宽二三十米,窄谷段仅4~5米。河床内沙石遍布,个别地段水流被阻后从冰草和乱石上翻流而过,形成叠水和小瀑布。
在丁青县境内,有一地名叫"雄巴",意为狮群出没的地方。"雄"藏语为狮子。狮是地名中的动物名,且为神勇之王,丁青人用狮命名,足见丁青人对狮的崇敬和热爱,雄巴这一地名至今仍在沿用。
据丁青县境内有文字记载的《丁青县乡土志》和《丁青县志》以及相关史料载述:"唐有狮子者,时出没于丁青之地,常食马猪牛羊"。狮子出没的地方为一低丘,因此成为当地牧人喂养"替牛"(替,藏语音译,意为野)的地方。
过去,雄巴一带草高茂盛,气候湿润。当地牧人将马牛羊赶到这里放牧,放牧中常发现,有些马牛羊不翼而飞,在牧人未搞清原因前,一直把狼作为祸害。《丁青县乡土志》、《丁青县志》及民间流传的口授资料记述,后来牧人发现有狮子出没于此地,常叼走马牛羊,成为牧人之害。
狮子危害牧人后,丁青王为了解除害患,多次组织牧人围捕狮子。牧人惧怕狮子,不听从丁青王的调遣,为此,丁青王便在牧人流浪舞中夹杂一些狮子的危害之舞。这种以战争舞蹈为主旋律的丁青热巴流浪舞,有64种舞姿、45种舞蹈类型、30多种表演技巧,流传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丁青王组织牧人演练热巴舞,提高牧人的战斗技能。在围捕狮子时,丁青王组织舞手参与助威,其他牧人跟随舞手到狮子出没的地方围捕狮子。牧人被舞手感染,克服了对狮子惧怕的心理,围捕到两头狮子。丁青王命令舞手将狮子用绳索捆绑后,牵到丁青县城(其遗址现位于丁青热巴流浪舞之发源地孜萨宗热巴流浪舞民间舞队处的孜萨山上)。牧人为了庆贺围捕到狮子之胜利和保护舞手免遭狮子伤害,便将两头狮子宰杀、剁碎后喂狗。为纪念捕杀狮子之胜利,将狮子出没的地方称为"雄巴",孜萨山上宰杀狮子之地称为"雄达",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