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生病会传染吗?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或污染物等多种途径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直接传播给其他健康人;
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接触被病人污染的环境(物品、用具等)而感染,包括自身接种(患者由于搔抓伤口、使用不干净的餐具等物品而感染)和垂直传播(孕妇患病并通过胎盘传染给婴儿)。
常见动物传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三种类型。其中由微生物引起的是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如犬瘟热、沙门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由病原体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例如狂犬病、伪狂犬病等;寄生虫性传染病,例如弓形虫病、球虫病等。
这些疾病在人和动物中均有分布,有些疾病还可以跨物种传播,如结核,如果护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疾病的相互传播。
不过,并非所有的动物传染性疾病都会导致人的发病。对于人类来说,动物传染疾病的危险性取决于下列因素: ①病原体的毒力;②宿主的易感性;③病毒的耐药性;④传染源的程度及传播方式;⑤人类接触动物的时间、程度以及个体差异等等。 如果对动物的疾病做好预防工作,一般情况下是安全的。但是也要注意减少与动物接触的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分亲密的接触,特别是婴幼儿。
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应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已经发病的动物及时隔离治疗,防止扩散和传播;对病死动物和染疫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检疫,不让疫病传入。
2.切断传播途径。及时清理和消毒受感染的场地、用具,特别是粪便、污物的消毒,避免病原体经粪——口途径传播;不接触患病小动物及其排泄物,清理患病动物排泄物时戴好口罩安全卫生手套,做到勤洗手。
3.保护易感动物。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增强其抗病能力,是防止动物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4.积极防治相应的寄生虫病。搞好宠物个人卫生,定期驱虫,可以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不少家庭饲养了猫、狗等宠物,这些宠物很可能携带有多种致病菌,应注意进行消毒杀虫,防止寄生虫病。